使用说明:点击“全屏”可放大地图窗口;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;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;地图左上角“+”可放大“-”可缩小;“上下左右箭头”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;点击“三维图/二维图/卫星图”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、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。
县情概况
创建“近海”文化品牌,塑造特色的城市景观,重点打造近海特色区域,
提升城市人文氛围。
二、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
1)第一产业:发展特色农业、观光农业、品牌农业,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。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,提高农业科技水平,积极引导农民向中
心城区和重点镇转移。
2)第二产业: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、化工、有色金属、农副食品加工业四大主导产业,构建近海产业示范区。
3)第三产业:巩固批发零售、餐饮业等产业主导地位,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;发展物流业等朝阳产业,提升第三产业地位;发展科技研发、信息咨询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,从另一角度促进第二产业发展。
三、总人口规模预测
辽中县县域总人口:辽中县总人口 2015 年为 67 万人,2030 年为 98 万人。
辽中县县域城镇总人口:2015年末,城镇人口为38.5万人,城镇化水平为 57.5%;2030 年末,城镇人口为 83.5 万人,城镇化水平为 85%。
辽中县中心城区总人口:至2015年约为28万人,至2030年约为60万人。
四、县域空间结构
整体空间结构为:“一心,一轴,两片,三带”
一心:以县城、茨榆坨、肖寨门为中心的核心经济区
一轴:沿产业大道的综合发展轴
两片:北部生态农业片区;南部工业片区
三带:沿蒲河、浑河、辽河的滨河生态景观带
五、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
按照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,遵循 “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、工业向城镇工业发展区集中、土地向规模化农业集中”的三集中原则布局和建设新农村。
六、产业空间布局
1)第一产业空间布局
北部现代农业片区 :
农业生产条件好,是传统的粮食主产区,重点发展优质稻米、棚菜、水产养殖等现代农业;注重发展农家乐、团结水库休闲等农旅结合的项目,在农业资源基础上,发展农副产品加工;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区、农业科技集成区。
南部农业绵延带 :
在工业带的两侧农村地区,布局以特色种植业(如草坪、花卉、特菜等)、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。
2)第二产业空间布局
核心工业产业集聚区:
在县城、工业新城、茨榆坨、肖寨门布局以装备制造、新型材料、环保产业、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主核心产业集聚区。
工业生长带 :
核心产业圈的产业、功能向周边扩散,工业作为沈西工业走廊的延伸,沿产业大道向西南生长。
工业发展片区
北部杨士岗泵阀园区; 南部于家房化工园区。
3 )第三产业空间布局
三产集聚核心
在中心城区布局物流产业、核心商贸服务业,辐射全县
三产集聚点
在重点镇布局服务于附近乡镇的服务集聚点
七、县域综合交通规划
1公路
根据辽中县现有公路网的布局特征,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特点,规划期末辽中县的公路网由高速公路、省级公路、县级公路和乡级公路组成。
2公共交通发展
积极发展公共交通,尤其是公共交通里的轨道交通对拉动城市空间拓展、引导人口和就业向沿轨道交通沿线集中起重要作用,激发起分散用地的整合和多中心结构的形成。
八、旅游空间布局
根据辽中县域旅游资源的空间配置格局和目前的客源市场格局,构建“一心、两带、五片区”的旅游空间格局。
九、县域综合防灾规划
防洪规划:将蒲河城市段防洪标准提升为100年一遇。其余河道可维持现状设防标准,并进行疏通、加固治理。
消防规划:规划至规划末期2030年在全县范围内建成特勤消防站1座,位于中心城区,中心城区另设标准型普通消防站 5 座,其余乡镇各配置一座标准消防站。并配套建设消防培训中心、物资配给站、维修场等设施。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用地面积4500平方米,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。
防震规划:依据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(1990年)》辽中县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,有三条断裂带穿过。除按标准设防外,沿断裂带两侧要进行 300米的防护。
十、规划区城乡空间布局
空间结构:形成“一区两轴三带,生态环抱”的总体空间结构。
一区:
即核心建设区,由中心城区和周边重点乡镇共同构成的规划区核心建设区。
两轴:
产业发展轴线——沿产业大道发展,承接沈阳产业转移,优化产业布局,延续沈西工业走廊空间格局,构建近海产业发展轴。
都市发展轴线——以迎宾大道为城市发展骨架,串联城市主要功能核心,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集聚,城市形象鲜明的都市发展轴。
三带:
滨水城区带——在现有新老城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,将蒲河作为内河,重点打造城市滨水空间,构建跨河而立的生态宜居城市将来。
核心产业带——以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、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的打造为建设重点,形成区域产业极核。
商贸产业带——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,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周边重点乡镇的优势产业,拓展茨榆坨商贸产业链,整合肖寨门农副产业,构建商贸产业发展带。
生态环抱:
规划区东西两侧结合浑河、辽河、现有农田等形成生态基质,为城市建设提供生态基础。
十一、规划区用地布局
建设用地:分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两类,总面积99.4平方公里,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6.5%。其中,城市建设用地,总面积86.8平方公里;农村建设用地,总面积12.6平方公里。
十二、规划区综合交通协调规划
规划目标:“公交优先、区域协调、分区引导、优化整合”。
十三、中心城区城市性质、职能及规模
城市性质:辽中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综合服务中心,以机械加工、商贸物流、环保产业为主导的次区域中心城市。
城市职能:是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、国家级近海产业示范基地、沈阳西部生态宜居新城、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综合服务中心。
城市规模:
1)人口规模:辽中县中心城区总人口至2015年约为30万人,至2030年约为60万人。
2)用地规模:核心建设区为120平方公里;近期到 2015 年辽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 40km2,远期到 2030年,辽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72km2。
十四、中心城区规划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
规划目标:“两廊、三区、五中心”
“两廊”:
蒲河休闲生态走廊:
蒲河是辽中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,打造蒲河绿化景观带对于提升蒲河沿岸城市生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。加强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相互渗透。同时与环绕建设区的外围生态绿地共同形成城市建设空间成长边界。
浑水渠防护生态走廊:
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,作为分隔中心城区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的隔离带,同时有利于整体城市环境的塑造。以结构性绿带相互隔离,控制用地的蔓延,兼有城市景观功能。
“三区”:
老城区:
在现有老城区的基础上发展,形成整体向心的生活功能组织关系。
新城区:
处于中心城区核心区域,打造高品质滨水宜居城市,打造沈阳西部生态宜居新城(为产业区提供配套居住;县城居民居住)。
近海产业区:
依托开发大道,以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、装备制造与新型材料生产基地、静脉产业示范园为重点;整合县域纺织、建材、铸造等工业。
“五中心”:
老城中心:
位于老城区核心位置,以老城“井”字形路网为骨架,疏解老城居住、商贸、行政等功能,形成具有传统风貌的城市中心。
新城中心:
位于中心城区的核心位置,以对外交通节点为依托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,是城市主要公共服务功能的汇集地,服务于整个中心城区。
物流中心:
位于近海产业区核心位置,建立在现有经济区起步区基础上,以区域性交通设施为依托培育城市支柱产业,依托保税物流园区、营口港、规划货运枢纽,形成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的核心区域。
环保产业中心:
沿开发大道建设,带动新型产业集聚与集约发展,并设置为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设施。
教育科研中心:
位于新城区北部,吸引高等院校进驻,建设职业教育中心,发展文化产业,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
十五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
1 交通融入物流策略 :
依托沈西工业走廊和正在形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,立足交通运输业,发展区域物流,辐射沈阳市区、东北地区、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。培植特色市场、物流基地及配送中心,适应沈西工业走廊和东北地区经济带的发展需要,打造东北亚物流中心,推动辽中县现代物流向系统化、社会化、标准化、信息化、一体化方向发展,提升辽中在沈西工业走廊中城市群之间的城市竞争力。
.2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
全面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,加快确立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,积极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向集约化公共交通方式转移,促使城市客运出行结构趋于合理。在 2030 年前基本建成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,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。
十六、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
绿地布局结构规划形成“一轴两带,绿网渗透,生态环抱”的结构
“一轴”是指沿蒲河发展公共绿带轴线,包括蒲河公园,规划生态公园、植物园、滨河休闲公园等。
“两带”是指由货运铁路防护廊道形成和由浑水渠形成的两条生态隔离廊道。
“绿网渗透、生态环抱”是指由辽河和浑河生态廊道包围的外圈生态区域,以及由道路、河流、水渠及城市块状绿地共同构成的绿地网络系统。
经济指标:至规划期末绿地规模增加至1010.07公顷以上,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为14%以上,其中公共绿地 861.31 公顷,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 11.94%,人均公共绿地14平方米以上。
十七、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
规划目标:建设滨水生态宜居城市。 体现近海产业文明的活力。 彰显文化创新的新城魅力。
十八、近远期建设构想
近期建设规模 :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 40 平方公里。
远期建设规模 :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20平方公里。